你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诗 话 丰 顺 (八则)

文章来源:陈其旭      发布时间:2021-11-30      浏览次数:1627       打印本页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与“蓝田书庄”的创建者郑国翰是同榜进士,两人一生过从甚密。绍兴二十五年,朱熹奉檄至漳州,顺道南下访问住在蓝田书庄的郑国翰,共赏了丰顺八景之一“揭岭飞泉”的美景,朱熹更以“落汉鸣泉”四字题壁并赋诗《过飞泉岭》:“梯云石磴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淡薄,数声鸡犬野人家。八百多年后,朱熹的题字依然高悬石壁、静待来者,描绘的田园生活至今仍令人神往,其高大伟岸的文化背影更让无数后来者景仰。如1943年,丰顺文化达人余孟斌先生偕友往寻,攀藤缘壁而上,仰望遗石,朱熹字迹可辩,特漫吟《揭岭飞泉》七绝一首,以志其迹:“群山高峻壁峥嵘,万丈飞流玉雪清,远望浑疑银汉落,近临犹似海涛生。云移深竹村犬吠,溪隔幽松野鹿行,寻得文公遗迹在,细将磨洗审泉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有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才华的李白,在读了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后,也顿生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难怪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不世之才丁日昌在《读李诗题后》一诗中也大赞李白的谦卑:今人漫说捶黄鹤,曾有仙才此地临。不敢楼前题一笔,诗人从古本虚心。出生于丰顺、晚年定居揭阳的丁日昌,在任江苏巡抚时,曾为江苏抚署题写一比楹联:“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孽;民要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其中既体现了政治家的清廉干练,又爱民如子,饱含诗人般的平民情怀。


出差羊城,我常到水荫路拜师访友,每当从“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路过,便会联想到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淞沪会战,想到主持全军文电的总部秘书长徐名鸿。他时常以“救国保种,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争生存”这句话激励官兵,并通过媒体揭露日军的滔天罪行,更将十九路军卓越的功勋彪炳史册。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丰顺儒将,1926年春奉命北伐,与叶挺将军并肩作战,翌年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龙汀省副省长,一生英勇过人,敢于担当。19342月,年仅37的徐名鸿却因福建事变失败而牺牲。中共中央、中央苏维埃政府1935年8月1日颁发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八一宣言)》中对徐名鸿等人为救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予以肯定,让人联想到千年前杜甫的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80多年后的今天,一本名为《民族英雄徐名鸿》的书,让家乡的后辈们再次领略了这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民族英雄戎马倥偬的一生。

 

“弹指光阴卅八年,潮安每在梦中旋。楼台倒映涵虚碧,旗帜高扬似火燃。一夕汤坑书附羽,千秋英烈血喷烟。今来重到金山望,日月更新别有天。”郭沫若的诗《留宿汤坑》(汤坑:丰顺县城),追述了其在“八一”南昌起义后跟随周恩来等将领转战潮汕的峥嵘岁月。这首作于1965年并书赠给丰顺县委留作纪念的诗,讲述了郭老在“日月更新别有天”的和平年代里,希望人们莫忘记“旗帜高扬似火燃”的岁月,洋溢着对革命胜利的珍惜之情,也记录了土地革命时期这些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英勇奋斗。

 

“竹筒探水两头通,蚂蚁走路一条龙,黄蜂含泥嘴要稳,蜘蛛织网在肚中。”出生于丰顺小胜镇的李坚真大姐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老红军、中国妇女运动先驱。李大姐一向喜爱山歌,其山歌通俗易懂、家喻户晓、富于哲理。《勉纪检干部》写于离任广东省纪委书记一职前的1983年3月,是李大姐开创广东纪检工作新局面后饱含深情的一首山歌。其间既有对纪检工作的思考,更有对纪检干部的勉励和期待。诗行借人们熟悉的竹筒、蚂蚁、黄蜂、蜘蛛来喻事,达到借物喻理、寓教于乐的效果,一个受诗意滋润的高级官员形象,也跃然纸上,令人倍感亲切可敬。“春天来了,她们的春天,有的已经/远去,有的正悄悄和她们告别/她们又唱又跳,忘记青春不再/大姐梦中的春天,朝朝写在脸上。”在丰顺县城的坚真公园里,华夏女杰李坚真铜像前,绿草茵茵,再也没有了长征途中那吞噬人马的沼泽。望着米黄色的龙眼花、撑起绿伞的芒果树和那点亮红灯的木棉,看着跳交谊舞、打太极剑、做健身操的人们,我写下了《春天来到坚真公园》一诗,并满怀敬佩地想到: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李坚真大姐那一代革命前辈,都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

 

出生在丰顺县的李国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第一批学部委员(后称院士)。李教授热爱科学之余,喜欢书画,尤爱诗词。每次读李教授于1993年7月手赠的《国平诗词三百首》和《李国平诗词选》时,诗人都能领悟到:数学和诗是李教授遨游科学和艺术王国的一对翅膀——数学让诗拓宽了言说的空间,诗让数学披上了艺术的色彩。李国平教授一生喜梅。他的书斋叫梅香斋,词集叫《梅香斋词》。晚年尤喜画梅,所画梅花叫“带易经信息梅花图”,咏梅寄意的诗词让人过目难忘。比如词作《如梦令》:“正是腊梅初吐,渐散一江晨雾。惆怅待春来,却见微微小雨。可数、可数。转眼隆冬便去。”又如律诗《出席科技大会记者索诗以此应之》:“老来乐事在忘身,欢喜京华会万人。岂有文章惊海内,全凭青眼作阳春。梅花雨后香犹淡,麦草风前色愈新。无限江山无限感,一枝端为拂轻尘”等等。1993年7月,我在武汉大学珞珈山的一座小院子里拜访了李国平教授,深刻体会到他那崇尚实际、不喜空谈的实干精神。李教授故去后,我则以《数学家李国平》一诗作为缅怀,更是对其卓越成就的一种敬仰:“梅花雨后香犹淡,故乡的案头上/明月当窗,你正以平平仄仄/告诉一代人怎样轻名薄利/带易经信息梅花图,高深莫测/能否破译,都增添你身后的光辉。” 


“缘生缘灭有由来,终赖慈心熄祸灾。普愿有情齐努力,待看浊世妙莲开。”这是爱国宗教领袖、书法家、著名诗人赵朴初与友唱和之作《和余锡丰君天安门诗》。诗中阐释了“慈心”和“熄祸灾”之间的因果关系,个中奥妙则任由评说,而朴老与余锡丰先生的情谊在丰顺却广为传扬。1991年夏月,得知旅泰侨胞余锡丰、罗雪卿伉俪和罗少游、饶芳玉伉俪要在丰顺县城捐建“海舟亭”后,朴老欣然题写了亭名,让山城人民有幸欣赏其墨宝。“清晨礼舍利,薄暮上青云。长风吹万里,送我法王城。夕阳焕奇彩,云海翻红浪。青虬与玉螭,高驰九霄上。仰视极冥冥,俯视冥冥极。余霞明一线,划分天与地。渐渐清辉满,青天灿繁星。碧虚开下界,灼灼见千灯。三匝绕盘盘,大翼垂天落。倍增欢喜心,来兹亲戚国。”读朴老于1987年5月5日在北京飞往曼谷的航班上为锡丰先生、雪卿夫人所作的诗(书法墨宝为锡丰、雪卿伉俪珍藏),让人体会到了两人的深情厚谊,更留下了关于丰顺侨胞在中泰文化交流上的一段佳话。


“涧畔生萱草,娇姿备惹怜。竹黄映日月,茶绿泽心田。鹭啄千顷镜,鹰窥万亩园。山岚濯肺腑,何幸远尘烟。”夜读南翔教授的《八乡山秋景》一诗,我不禁思绪飘飞。2012年初秋,深圳大学资深教授、一级作家南翔和深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创研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云龙一行五人从深圳驱车到丰顺八乡山采风,我有幸同行。大家一起到峡谷寻幽访古、水库飞舟、茶园赏翠,不亦乐乎。南翔教授虽来自都市,面对秀丽的风光,当即赋得开篇这首诗。诗作意境开阔,动静相生,读来兴味盎然。而“山岚濯肺腑,何幸远尘烟”一句更让人感受到南翔教授对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八乡山的热爱之情以及人生的快意,甚至让人联想到: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游人陶醉在这山川间,呼吸那带着香草味儿的清新空气,将都市的喧嚣扰攘一并忘掉。“万竿引晴霁,飞蝶绕人前。高岭流翠色,深峡起云烟。垂瀑鸣急管,戏潭响繁弦。清水生茶味,远播天地间。”同行的李老师亦唱和一首,并附言“南翔游八乡胜景,得古典佳构。蒙其慷慨相赠,读来直觉内中烟霞缥缈,气象迷人,遂勉力和诗一首,离其神髓远甚,权充方家,实为南郭吹竽矣。”文句间谦逊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末两句“清水生茶味,远播天地间”,将八乡山浓浓的茶文化融进了山山水水间,看似浅近,实则意味深长,让人隐约化作那杯中的香茗,水茶交融,只觉清气氤氲、妙不可言,人生的顿悟,已非“禅茶一味”可一言以蔽之。   

 

 刊于《文化汕头》2021年第三期